设为首页| 加入收藏

公务礼仪应把握“三个关键”

     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、文明圣地,早在西周时期,我们的祖先就编撰了《周礼》、《礼记》等一些记录、制定、规范、疏导礼仪方面的书籍。可见,礼仪是形象、是窗口、是素质,是人格魅力、团队精神的展现,更是人与人之间、团体之间、人与团体之间加强交流、增进感情、促进了解和相互合作的一种社会规范,具有很强的感染力、渗透力和凝聚力。公务礼仪应把握好“三个关键”,即“精确标准尺度、区别条件因素、讲究方式方法”,才能赢得群众满意、增进信任,赢得社会满意、促进和谐。

  精确标准尺度。尺度即是规矩,“没有规矩不成方圆”。公务礼仪是公务交往的一把标尺,科学把握公务交往中的礼仪尺度和标准,才能使公务活动、人际交往圆满成功。首先,个人行为标准要规范。行为标准从狭义的概念来讲,主要包括语言、仪表、仪态等多个方面。在公务交往活动中,语言是增进沟通,促进交流的一把“金钥匙”,而仪表、仪态是一个人、一个集体的形象展示。因此,必须注意“三者”之间的关系,做到既能巧妙地单独使用,又能灵活地结合运用。在进行沟通交流的时候,要用文明、礼貌、朴实、健康、向上的语言,打开对方的心扉,用热情周到、耐心细致、谦逊礼让的态度以及标准得体的仪容仪表,参与公务活动,才能使活动在和谐自然的氛围中开展。其次,适用范围要适中。公务礼仪要把握适用、适中原则。适用适中,就要坚持什么样的事项、活动、交往使用什么样的礼仪。与公务活动不相适应的礼仪,从小处讲可能会遗留下笑柄,从大处讲损害形象,产生不良影响。再次,要具备相当的规模。规模即形状、外观情况。在公务活动中,礼仪必须坚持与之规模相匹配的原则,即通常所说的规范达标。公务活动要严格控制规模,尽量压缩事项、减少程序、节约费用,不得超标,不得铺张浪费,要大力提倡勤俭节约的优良作风,使公务活动的规模标准规范,既要办好事项,又要树好形象。

  区别条件因素。公务礼仪构成的因素,笔者个人认为主要包括时间、环节、环境、场合、风俗、特性等。一是时间和环节。开展公务活动要在不同的时间、不同的环节中使用不同的礼仪,同时,开展公务活动,要提倡遵守时间观念,办理事项还应做到注重简化程序、提高效率,为群众提供热情周到的服务。二是环境和场合。营造一个宽松的交往环境是融洽关系,促进交融的基础条件。在公务交谈的过程中,谈话双方要以互相尊重和相互理解作为基本前提,用规范的礼仪努力营造出一种幽默、坦诚、率真的谈话环境,给人轻松愉悦的感觉,利于公务活动开展。三是风俗习惯和特性。公务礼仪要入乡随俗,充分尊重群众意愿,尊重群众的风俗习惯、宗教信仰、文化传统,要注重贴近群众生活,拉近同群众之间的距离。比如,开展干部下基层为群众解难、解困活动,面对的是基层干部和老百姓,仪态、仪表要坚持入乡随俗,贴近群众、贴近生活、贴近基层,消除同群众之间的陌生感,便于掌握真实情况,使公务活动取得成效。相反,语言、仪容、仪态、仪表严重脱离群众,必为群众厌恶,造成不良影响。

  讲究方式方法。在公务活动中,方式方法恰当的礼仪是取得成功的关键。一是根据人群、团体类别而定。针对不同的人群、团体,要做到具体事情具体分析,个别事项区别对待。公务礼仪要坚持因人而宜、因事而宜的原则,根据不同的事项、不同的人物、不同的团体和不同的特点、现状,来恰当运用。二是要讲究分寸,恰到好处。公务礼仪的方式方法除坚持灵活多样性外,还要把握分寸,火候恰当,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。包括语言用词得当、语气适中、语速恰当;着装整齐规范、自然得体;形神落落大方、彬彬有礼等等,只有这样的公务礼仪,才能使公务活动能够在一种和谐、融洽、平等的氛围中开展和进行。三是要始终坚持从实际出发,坚持重礼貌、重礼节、重友谊、重实效的原则,采取合适的公务礼仪,才能保证公务活动圆满。

  (作者单位:河北省河间市委组织部)

来源:中国组织人事报

 

福建省礼仪协会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20
地址:中国•福建省福州市北环西路392号左海科技大厦B座10层1001 联系电话:0591-87869706 87869806
闽公网安备 35010202000171号 备案号:闽ICP备08101305号